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优秀教材推介:2022年度校级教材建设一等奖(文科篇)

    添加时间:2023-11-13 点击次数:

    教材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四川大学高度重视教材建设,近期评选出2022年度校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为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在师生中宣传树立典型,发挥优秀教材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分享推介这批优秀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初步梳理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阐释学的传统和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由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周裕锴教授主编,2020年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材封面

    教材主编 周裕锴

    一、《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历程

    2005年起,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开设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选修课,主要参考书目有周裕锴著《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另编有讲义作教材,内容包括经学、玄学、佛学、理学、考据学和诗学阐释学。其后,这门课主要集中于文学阐释学,尤其是诗歌阐释学,讲义更进一步细化。后来,这门课成为文新学院博士生平台课,讲义逐渐定型,根据中国文学阐释学的主题分为十讲。最后,根据讲义和学生课堂笔记和录音,整理成33.6万字的教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主编简介

    周裕锴,男,四川双流人,1954年生于成都。先后获文学学士(四川大学,1982)、文学硕士(四川大学,1984)和文学博士(四川联合大学,1997)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担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兼任苏轼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韩国东方学会副会长。并担任《新国学》主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文学遗产》《中国诗学》《古典文学知识》《东华汉学》等杂志编委。曾任日本大阪大学客员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曾获《文学遗产》《北大学报》优秀论文奖。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全国高等院校古委会资助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各1项。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第二届、第四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共7项。曾获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三、《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教材相比较同类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1.体系完备,分析精到,论述清晰深入。

    2.富有启发性,抉择发明,触类旁通。

    3.借鉴西方理论和思路,梳理中国文学阐释学传统,中西互融。

    4.文笔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在阐释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上富有创新性。

    四、《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教材的使用情况、效果与评价

    1. 《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生中外语言文学与文化专题研究平台课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阐释学专业研究生的主文献以及中国阐释学史课程的配套辅助教材。

    2.选课的学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汉语史、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化人类学多个专业,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

    3.豆瓣读书网评分8.9分,达到四星半级评价。

    4.入选人文社科好书榜2020年第1期

    5.澎湃新闻·翻书党1月7日好书

    6.澎湃新闻5月9日《周裕锴:研究的本质是什么?》

    7.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周裕锴谈文学阐释学》

    五、《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教材的未来修订规划

    将根据学生和读者的反馈,加强中国文学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深耕新闻评论写作实务,探索技能与思维融合创新

    《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由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操慧教授主编,2019年1月于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材封面

    教材主编 操慧

    一、《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历程

    2000年,在时任四川大学新闻系新闻学教研室主任的黄晓钟教授的鼓励下,操慧教授接手“新闻评论”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开始了作为新闻专业教学和科研教师的职业生涯。

    2001年春季学期,操慧教授首次为四川大学新闻系1998级新闻学本科生主讲“新闻评论”课,她从自建案例库着手,随时搜集符合课程目标和能够激发学习、研讨兴趣的各类有益案例,甚至包括其他学科的一些相关例证。其间,利用每次上课途中的车载广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和评论栏目《新闻纵横》,在车上及时了解和更新教学内容,留心一些新闻话题的公众讨论;此外,每次出差开会或者调研,操慧教授也会自觉关注当地媒体的评论……这些功夫在诗外的“备课”是一种长期的积累性学习,成为启迪思维方式和教学革新、构建问题意识和逻辑思辨的一种专业训练。

    2009年春季学期,操慧教授首次启动了“新闻评论”课的贯通融合实训改革,尝试围绕一个新闻话题,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开展调查,再规范呈现调查结果,最终完成有关调查的消息和短评写作,并附有篇幅及媒体拟定的条件设置。这项综合性实训设定了环环相扣的专业思维与技能训练的目标,旨在贯通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业务能力,要求同学们能够在命题范围内自选具体调研主题,自学一至两种社会研究方法,且按照这些方法演绎其调查研究活动。小组完成的调查报告,包括上述的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分析及发现、消息写作和评论写作,各小组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交流,任课教师也要从方法、内容、技能等方面进行点评。这项教改延续到2018年,其具体的构想和执行,以及教学双向反馈与社会评价,在本书的第八章有详述。这的新闻业务贯通实训在全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评论课讲授中实属首次创新尝试。在教学实训近20年后,操慧教授根据自己的教案和案例库进行整理编著,申请专业教材出版。

    2015年6月24日,四川大学教务处网站公示了“2015年度四川大学拟立项建设精品教材书目”,操慧教授设计和完成了大部分初稿的教材《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获准立项。立项后的三年间,操慧教授带领其编写团队数易其稿,共同完成了该教材的编著,从新闻评论的传统和转型中探寻理解、养习与实践新闻评论素养的可行性路径。通过循环往复的推敲、问计于各类参考文献的比较、请教听专家及业界人士的意见以及调查分析学生们的反馈参照,坚定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训互融、思维与技能互长的编著定位。

    在繁重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余,操慧教授带领学生开展过数十次不同类别的采写实践,带队完成了年度新闻系本科生业务集中实习,组织学生参与部校共建的讲座、观摩等活动。2014年,作为教育部、中宣部首批新闻院系与媒体人员互挂“千人计划”入选者,操慧教授挂职四川日报社时政社会部主任助理,这为她多维理解学科发展与业界转型的“变”与“不变”提供了契机,也为不断转化教学与教育的新构念提供了尝试的可能。作为四川日报、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广播电视文广部门的特约阅评专家,她本人也多次发表重要时政评论、理论评论,写作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评论及评报告,该教材中的选例就包含这些实例示范,其中一些评论或评报告不仅是获奖作品,还增加了学生对评论实际应用的前沿体悟。

    因此,操慧教授试图在本书的编著中,突出教学相长的经验实际,并着力在传统教材构架的基础上提供更多鲜活、生动的师生参与性例析,以延伸一些着眼于未来、有助于媒介素养提升的研究性资源和方法论借鉴。2019年1月,基于丰富的研究、教学、实践经验的《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教材相比较同类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1.案例化教学:本书编著者在多年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评论写作经验和大量优秀案例,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代替一味的理论讲述,突显了本书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特征。

    2.以学生为中心:本书将学生习作和课堂讨论引入案例库,作为课程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特色性尝试,体现了本教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因而具有更好的贴近性。

    3.兼顾案例讲解与理论探讨: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业务应用、从传统报学到新媒体的研究成果,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紧密围绕新闻评论的业务实践展开,但又不局限于“新闻评论”这一文体。本书从传统新闻评论的“触网”与演变、网络媒体论坛中的新闻评论之态、自媒体中的新闻评论之态三个层面论述新闻评论的融合演进之态。在当今媒体发展融合的趋势下,本书力求理清教材构架,使内容具备可读性及启思性,力争在创新中突显特色之“用”,即兼顾务实介绍评论写作的理念方法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论证表达能力,探索“实用”与“适用”相结合的发展空间。

    三、《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教材的使用、成果与评价

    1.教材适用范围广泛。该教材作为四川大学精品立项教材书目,是四川大学本科生必修课程“新闻评论”的重要教材以及“双一流”A类大学新闻类专业的心教材。目前,该书3000,主要通过新、当当网、京东网、微店、四川大学出版社学往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传媒学院、安阳工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内外高校,供师生参。同时也配送北京、上、广湖北浙江甘肃辽宁等地的图书,供关注新闻评论的在校师生、业界人士及广大读者本书既可作为高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材,亦可供新闻传播研究及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2.十余年间,一批又一批新闻专业的本科生从本书及相应课程中接触到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激发了贯通自身专业技能和跨界知识素养实践的兴趣,不少同学通过该项实训及其成果,不仅快速适应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实训对其思维拓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对此表达出高度认同。

    、《新闻评论教程:原理、方法与应用》教材的未来修订规划

    每一年的课程设计,操慧教授都会注入与选课对象更具贴近性的新动态、新方法与新内容。课堂内外,操慧教授总是耐心地倾听学生们的学习心声,了解他们对社会的洞悉与思考,从而在互动教学和思想对话的益智中成长,并将这些协作化学习的感悟记录、整合、提炼为能够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系统教材,既为必要的总结,更为有所创新而再次出发。

    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传统媒体和以社交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竞相发展,构成了当前的“大传播”格局,这也影响着评论主体、评论课题及其两者关联的变化,因此,本书的未来修订规划将更加注重吸纳最新的评论现象,从而展开对新闻评论一般规律更为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落实在教学中。未来,教材修订将在部分内容和章节中增加基于学理分析的阐释与思辨,引入学界、业界对新闻评论的最新动态,并增加著评论员的代表案例及访谈,增加中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解析,从观点、叙事、论证、选题等方面补充描摹未来新闻评论在思维、表达与传播的崭新图景。

    《中国考古文献学》

    一、《中国考古文献学》简介

    《中国考古文献学》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张勋燎教授、白彬教授主编,2020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主要讲述文物考古研究中古文献材料的应用和有关基本知识,共六章:(1)丛书的概念、丛书的类型、考古研究中重要的大型丛书、丛书书目;(2)工具书的类型,字典、词典,查找古籍下落、了解古籍内容的工具书,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和伪书的辨别,查找古代人物传记资料的工具书,查考古地名材料的工具书,查考职官制度名称的工具书,年号历表工具书,查找讳字的工具书;(3)部分古史专著和史料要籍;(4)类书、礼制文献、地理图经和方志、科技考古常用文献、笔记考证类文献;(5)古文献中的民族学材料;(6)金石学文献等。

    教材封面

    张勋燎教授、白彬教授在三星堆遗址博物馆(201912月)

     

    二、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历程

    将考古学与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金石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问题,是川大考古始终坚持的优良学术传统之一。随着考古调查、发掘成果的不断涌现,如何正确地对待文献、科学地使用文献去解决考古学问题、提高研究水准,成为考古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初入考古的本科生、研究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往往不知查找资料的门径何在,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掌握有关的古文献目录学知识。考古学研究从实物出发,需要使用的古代文献与其他学科亦不尽相同。

    为培养学生在文物考古研究中使用古文献材料的能力,张勋燎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四川大学为考古专业本科生创设了“考古目录学”课程,白彬教授自1996年接手负责本课程。经过两代人近五十年的不懈努力,“考古目录学”已成为一门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专业必修课。国内设立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近百所大学中,仅四川大学开设有“考古目录学”课程。中国考古文献学》“考古目录学”一课的教材,是两代学人近五十年不懈努力的结晶,是川大考古文博学院近年着力打造和推出的系列精品教材之一。

    三、与同类教材相比的特色与创新

    1.中国考古文献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考古文献学的教材,在中国考古学教学和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2.该教材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川大特色和风格,是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川大考古优良学术传统,提升川大考古的学术影响力,彰显学科特色。

    3.该教材强调和注重实用,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在进行考古研究时如何正确查找和使用古代文献。使用过本教材的四川大学学生,尤其撰写秦汉至宋元明考古、宗教考古方向学位论文的学生,其古文献查找和运用更加娴熟、规范;因具备坚实的考古文献学基础,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川大考古学子颇受欢迎。

    四、《中国考古文献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效果与评价

    1.该教材出版后,中国历史研究网、搜狐、腾讯、网易、考古书店均加以报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等,都曾加以推介。

    2.学生在川大本科评教系统中留言说:该教材“教给我们如何进行考古材料的收集,十分实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非常实用”。一位2019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使用本教材后给笔者发邮件说,该书“深入浅出,直观易懂,不愧是川大的精品课程!真是我们学生学习必备的案头书”,是“学习的‘肘后备急方’”。

    3.该教材出版后,被南京大学列为该校考古学硕士、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专题”、硕博士生基础核心课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必备参考书,该教材同时被南京大学列为汉唐考古学方向博士生学习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必备教材之一。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师生对该教材一致好评,认为其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人才培养作用巨大。厦门大学将该书列为考古学研究生核心课程“论文写作指导”的主要参考书和教材之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高校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的教师,均将本书列为必读参考书而向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推荐。

    4.通过京东购得《中国考古文献学》一书的读者,在京东购书网上评论说:该书是“专业必读书,写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川大张先生是老一辈考古学者,专业水平杠杠滴”;“很好很专业,对我很有帮助,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内容详实,对于查找相关资料、学术研究非常实用的一本书”;“考古文献学的入门之作,所录书目都是基础性的,作为考古学生的学术地图,值得买”;“川大考古系新出的教材之一,对于学习考古文献学是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体例结构都很好,研究考古文献方面的非常好的教材”;“这本书对于我们的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学习意义”;“很实用的一本书,把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和谐地结合了起来”;“特别好的一本书,爱不释手”。豆瓣读书有评论说:本教材“太难得,筚路蓝缕,有开创之功”。当当购书网的读者评论说:“专业性强”;“终于解决了不知道怎么找文献的烦恼”。

    五、《中国考古文献学》教材的未来修订规划

    1.拟对各章内容进行增删,尽快出版教材的第二版。新增部分约占全书内容的30%。

    2.新增第七章——现代考古文献的检索。

    3.新增“笔画索引”和“拼音索引”。

    《供应链管理》:高质量教材铸就出色供应链人才

    《供应链管理》由我校商学院梁学栋教授主编,20200401日于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教材封面

    教材主编 梁学栋教授

    一、《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了沿线的交通建设,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国际供应链新局面日臻成型。宏观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工具的革新亟需供应链管理教材与时俱进和经世致用,因此,人社部高级物流师四川大学梁学栋教授团队与国内首开该课程的清华大学刘大成副教授团队跨校深度学科交叉合作,编制了《供应链管理》教材。

    该教材深度而广泛地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各个关键主题,同时突出了这一领域的主要挑战。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的扎实理解,了解当前国内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最新趋势和现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该教材使学生能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提出改进物流管理的新途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它还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策略和运营机制,并探索供应链设计理论,优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网络,解决供应链不协调问题,并提出激励措施。因此,该教材始终秉承着与时俱进和实践导向的原则。

    2022年7月,与该教材对应的同步课程荣获四川省第三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同时也被推荐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20年3月21日,教育部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视频会议上,四川大学供应链管理慕课被推荐为工业工程核心骨干课程。这些荣誉是对编写团队卓越工作的认可,也标志着该教材的高质量和影响力。

    二、《供应链管理》教材编写团队的介绍

    课程负责人:梁学栋,教授,博导,工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区块链行业协会副会长,四川省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研究新型智库成员,成都市高新区急需紧缺人才;四川大学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四川大学商学院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会计硕士教育中心、审计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出版《破坏性地震灾后应急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著教材8部,发表文章60余篇,担任IJCCSM(SSCI)副主编。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国赛金奖、挑战杯国赛金奖、中国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国赛一等奖等国赛省赛奖项十余项;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四川大学好未来教学名师奖;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成果奖6次;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贡献奖2次;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4次;四川大学优秀教材;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次);学术性社团指导教师标兵奖;四川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励。

    除了梁学栋教授外,编写团队还包括刘大成副教授、李智副教授和邓富民教授。

    刘大成,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2001年全国高校第一个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清华大学);2016年第一个提出供应链与区块链双链融合”“第二代多式联运共享集装箱2018年12月24日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颁发改革开放40年交通运输与物流杰出专家40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国家专利5项。

    李智,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四川大学商学院区块链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大学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专著教材1部,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SCI/SCI文章12篇,担任Energy policy、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期刊评审。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

    邓富民,教授,博导,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担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系统工程学会秘书长。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四川省哲社“十三五”规划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等30余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和撰写过《项目质量管理》《工程经济学》《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关系》《应急资源协同管理-面向地震灾害的研究》等多部教材和专著。先后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奖项。

    《供应链管理》教材由四川大学梁学栋教授提出编写大纲,四川大学李智副教授负责统稿,四川大学邓富民教授主审,清华大学刘大成副教授负责定稿

    1. 《供应链管理》教材相比较同类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1.理论传授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教材在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时事热点的基础上,将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军工供应链、环保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社会实践的指导。

    2.知识要点与时事热点联袂同步,提高学生思辨决策能力。教材将供应链领域最新时事热点融入知识教授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分析这些热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过程培养与节点考核科学配置,增强学生知识拓展能力。教材的每一章都包括练习题和启发性讨论题,以帮助学生逐步巩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

    4.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教材与《供应链管理》期刊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支撑学生发表优秀论文与相关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链管家”系列获挑战杯国赛金奖等多项创新创业奖项。

    四、《供应链管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效果与评价

    1.《供应链管理》教材在本校的使用效果显著,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课程目标,并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

    2.该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认可。国内同行、高校学生和各届社会学习者普遍认为该教材对应同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出色。学员们积极评价并支持这门课程。在国内,已有20所高校采用了该课程资源,开展SPOC教学,选课人数高达3万多人。此外,该课程还在教育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相关29门课程中排名第一。这些高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

    3.此外,还有30多所国内双一流和重点高校生源学生自学此课程,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学生从《供应链管理》教材中受益匪浅,进一步证明了教材的高质量和受欢迎程度。

    五、《供应链管理》教材的未来修订规划

    教材编写团队将继续关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新发展,并不断更新和改进教材内容与应用案例,确保其保持领域一流水平。此外,将进一步扩展教材的适用范围,使更多的院校和学生受益,继续为培养卓越的供应链专业人才做出贡献。期待“供应链管理”课程体系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推动物流相关行业发展。